滑雪路线

Route

联系亿博体育

Contact us

手机:08677889966
电话:400-777-6666
QQ:88686899
邮箱:88686899
地址:山西省亿博体育app·(中国)官网入口
滑雪常识

>>你的位置: 亿博体育 > 滑雪常识

急救方面的知识十篇

2024-03-17 23:15:43

  急救方面的知识十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而意外伤害现场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是否掌握紧急救助技能是自救或对他人实施救助的重要环节,较好地在意外伤害现场进行急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阶段,活动面广、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但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能力又相对不足,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为了解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为高校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普及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与初步探讨。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2年武汉地区某艺术高校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各年级选取300名大学生,总共1200名学生,其中男生340名,女生860名,表演类120名,其他专业1080名,城市984名,农村216名,年龄在17-25岁之间。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现场急救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无记名现场填写答卷,表格现场回收。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院系、籍贯,急救知识了解途径,常见急救知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对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以及普及急救知识的建议等。

  大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网络媒体和书本知识。急救理论知识的错误率最高达97.7%,其中97.6%的大学生不知道使用心肺复苏术抢救猝死者; 71% 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脊椎损伤者徒手搬运;92.7%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触电急救首先要切断电源,93. 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急救护理知识, 表示愿意上急救课的学生占83.5%, 渴望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调查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

  急救(Emergency)主要分为院内急救和院前急救,通常说的急救指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 )即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 由医务人员或在场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 以维持病人基本生命特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1】。

  现状调查中【2】【3】【4】【5】,就显著反映了这一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这些调查中,对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通过现场复苏急救、常见运动性损伤急救、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这三方面的数据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急救能力普遍欠佳。对于现场复苏急救、运动损伤抢救和意外事故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知识和技能的严重匮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这一点充分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急救知识和能力都相当的匮乏,急需要加强。

  3.2.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可能是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忽略了大学生急救知识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而有一些学校则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一些学校开设了有关大学生急救知识的选修课【6】,我认为这是必需的,也是恰到好处的,虽然没有必要作为必修课来进行教学,但是作为选修课来进行教学还是比较好的。

  3.2.2 大学生不注意自身加强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当代的大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大学必修课的学习,而不注重其他方面比如大学生急救的知识,从而导致大学生从思想上对于大学生急救方面知识的不重视。其次,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急救方面的知识可有可无,而并非将来大学生就业等的必需,因而也就不重视在大学生急救方面的知识积累。

  3.2.3 没有从思想上对学学生急救知识引起重要。现在,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就迫使大学生围绕提高社会就业竞争力而展开学习,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没有多大用处的就很少去学习甚至是不去学习。因此,没有从思想上对学学生急救知识引起重视也是导致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知晓程度较少的主要原因。

  3.2.4 社会各界没有注意到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相对匮乏。社会各界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注意到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当然,2008 年发生在上海商学院的女生宿舍楼失火事件和近两年武汉地区连续在军训时期出现5例大学生猝死病例,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所知晓的急救知识产生了极大的担忧,使得社会对普及大学生急救知识开始给予高度重视,开始采取在大学生中开办急救骨干培训班。但是,我认为,即使这样社会对于普及大学生急救知识的力度还是很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社会还需要对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引起高度重视。

  3.3.1 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需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急救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了解大学生对常见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和需求率,内容如:发烧、休克、溺水、摔伤、触电、出血、骨折等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据此,制订了一个“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年度工作目标,由校卫生所、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学生会联合组织实施。

  3.3.2 多开展一些大学生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坚持每月举行一次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主要讲授常见疾病和各种意外伤害的特点,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知识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并组织课堂讨论,要着重解答大学生们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形的疾病和意外伤害等问题,增强大学生应对疾病和意外伤害的能力和信心。

  3.3.3 举办急救知识方面的展览活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大厅。《防止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专题专版,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止血、包扎固定、物理降温、异物取出等操作程序和要领。大厅定期向大学生开放,“五四”青年节、大会等节假日期间将急救知识专题专版在餐厅前、体育场等处展出,等等一系列方法与措施。

  3.3.4 开展电视和网络教育。一是,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反复播放《意外伤害与急救》系列卫生科学教育片。二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大学生网站专门设定健康教育网页,全面系统地介绍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并开设相应的网上对话栏目,为大学生就这方面的知识进行答疑解惑。

  3.3.5 组织有奖竞赛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奖竞赛》,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强化培训阶段。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从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中,每个年级推荐一定的志愿者。用一周时间,每天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系统讲解急救方面的知识,对急救操作技术进行示范,发给文字材料,组织观看专题展览和卫生科学教育片,帮助志愿者将过去分散、零星的急救方面知识系统化,使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地结合。集中练习阶段。教务处安排适当时间,学校卫生所提供急救用的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夹板、纱布等医用器械,学工处、学生会组织志愿者集中练习,一方面从中选拔优秀者参赛,另一方面扩大对大学生的影响,起到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技术再传播的作用。有奖竞赛阶段。从志愿者中选出一定比例的选手进行分组参加比赛。四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四个支持方阵,观战助威。通过必答题、抢答题和技能操作的三轮竞赛,由学校卫生所得老师和教务处、学工处领导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参与奖等。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 也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提高大学生人文体育意识, 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普及急救知识, 使学生不但能成为现场施救者, 而且也是急救知识的传播者,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人群急救知识水平。

  [2] 陈根芝,胡高楼,林 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3.

  [3] 陈梦洁,张丽萍,于瑞梅.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87-188.

  [4] 谢诚诚,祝雪花,徐伟英,温州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8),2085-208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长。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等都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在医学上4~6 min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1],怎样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在第一现场的每个人的重要使命。农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势群体,增强农民院外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0年10月我校急救护理教师调查了荆州市市郊农民对院外急救常识的知晓情况,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我们自行设计农民救护常识知晓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村随机走访调查共100名农民。由急救护理教师带领学生发放调查表,要求农民对10个项目进行演示或回答,学生单独填写问卷,每个项目正确计1分,综合评分总分为10分,当时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当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及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程度,我们反复讨论,确定救护手册的编写内容,《家庭救护常识》的内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脉搏的测量。③胸外心脏按压。④止血。⑤异物卡喉的救护。⑥淹溺的救护。⑦醉酒的救护。⑧煤气中毒的救护。⑨发烧的救护。⑩鼻出血的救护。

  按照我们确定的编写内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首先将《家庭救护常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培训使用。根据农民的认知规律,其培训的方法如下:我们向农民对常见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救护技术的操作及预防护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急救个案,生动形象的向农民讲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等急救知识,同时通过对多功能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家庭急救操作演练,并与农民以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的互动方式,鼓励居民进行现场实操,以发现居民技能掌握不准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训练内容,设置相应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急救流程;第二,老师借助图文并茂多媒体的课件[3],先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再分步示教,同时要求农民跟着老师一步步训练;第三,老师根据农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点评,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农民自行继续练习,以获得更多的体验,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节假日,我们带领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农村发放我们编写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到农村办墙报,宣传救护知识,以便农民掌握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和对救护常识的知晓。

  1.4 统计学方法 对培训前后农民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情况进行前后知晓率比较分析。

  3.1 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外救护常识知晓的人员增多,甚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过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术社会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利于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 表2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因文化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救护常识的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显著;而60岁以上的农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基础知识差,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很有必要[4]。

  3.3 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每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救护理教师具备普及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的条件和资格,服务急救行业,是社会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急救护理教师要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5]。

  3.4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赴农村进行院外救护知识普及与宣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更进一步掌握了院外救护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临床,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急救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我国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军,为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6]。

  [2] 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对患者家属普及院前急救常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2A):26-28.

  [3]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0,24(4):960-961.

  [4] 王力侠,屠明君,杨东松,等.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现况的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6-307.

  因此领导高度重视,做好统筹安排,制定培训计划,并在红会办公室全体人员和全区救护师资的共同努力下,提前高质量完成了市红会下达的年度救护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一进社区,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7988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50.3%;二进乡村,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3652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23%;三进学校,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2370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14.9%;四进机关,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473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3%,五是进企事业单位,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1392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8.8%。

  一、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我区红十字会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讲授不同的应急救护知识,为群众带去了简单易懂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提高了群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对企业职工、学校老师亿博体育、机关工作人员等以中青年为主的群体对,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知识需求量较大,培训中突出这方面内容的讲解和操作,对社区内中老年居民、中小学生等群体,重点放在创伤救护、意外伤害处理等方面,如:止血包扎、火灾、电击等意外伤害的防范处置,中老年人中风、猝死的防范及救护,呼吸道梗塞急救等。

  二、开展应急救护员培训工作。为确保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时间事件时,群众不至于手忙脚乱,能迅速有效的应对。我区红十字会深入各个乡镇社区,由我们注册的救护师资不定时开展每期两天的初级救护知识培训,每期救护培训结束后,我们队每一名学员进行测试,对应急救护知识掌握较好学员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

  三、加强应急救护知识宣传。一是结合重大节日进行主题宣传。在“5·8”世界红十字日期间,上下联动,开展“五·八”系列宣传活动。二是利用主题活动宣传。利用以“弘扬新时代红十字精神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的纳凉晚会开展文艺汇演宣传红十字精神、应急救护知识等内容。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紧紧围绕心肺复苏、气道梗阻、创伤急救、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开展,提高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现场应急救护处理能力,掌握自救互救基本技能,为掌握技能较好的老师发红十字救护员证,以便及时开展现场救护,为师生们的安全保驾护航。三是利用主流媒体深入宣传。2018年,区红十字会利用各级媒体平台,宣传红十字工作,传播红十字精神,四是发动志愿者进行上街宣传。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上街宣传新法及红十字会主要业务工作。五是通过举办应急救护技能比赛宣传。让群众参与其中,通过比赛促进群众了解红十字会是做什么的及应急救护的知识。让更多的群众知道红十字精神,了解红十字会的业务工作,参与到红十字活动之中,为进步一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救护培训基地(平台)。利用社区红十字“三合一”工作站、村“会员之家”等平台,成校救护培训基地、成校红十字学堂、红十字宣教基地等救护培训基地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1.救护培训师资较为薄弱,我区没有一级救护培训师资,常参与救护培训工作的二级救护培训师资也较为短缺。

  现场急救是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者”(第一目击者)对危重急症患者、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导致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盖,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其进行急救知识教育迫在眉睫。为掌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认知情况,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识,2007年2~11月笔者对某大学城内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展开了几次调查与培训,为在大学校园内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某大学城内在校生。该大学城拥有在校生约3万人,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19岁。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急救知识培训热情较高,通过问卷调查,普遍愿意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我们随机选择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进行了以心肺复苏为主的业余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学时为30学时。

  1.2.1 发放调查表通过网上调查及在各个院校面向学生发放《现场急救培训调查、登记表》,对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及学期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其中包括是否了解当地急救电话;“第一目击者”在心脏猝死发生现场,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是否了解常见外伤的处理及止血方法;已经掌握哪些急救知识,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在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及宣传后再次发放问卷,了解培训的效果。

  1.2.2 网络教学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及专业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制作《现场急救技术普及教育》网络课件,在互联网上面对学生开放,内容主要有:现场急救的意义、心肺复苏术(CPR)、心脏病突发、气管异物、烧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中毒、外伤的急救;车祸、溺水、火灾、地震、洪水等紧急避险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伤者搬运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过文字讲述、图片讲解及视频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强化刺激;在该课件上,建立了一个急救知识论坛,方便学习者之间或与讲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以期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1.2.3 现场教学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与演示,主要包括正规的心肺复苏(CPR,2005版内容)、外伤的处理以及搬运伤者的培训,培训达10学时。

  1.2.4 实习操作在有条件的学校选择场地,安排学生进行急救现场实习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伤者搬运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对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失误进行讲评,并确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传协助各学校制定突发应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制定急救宣传册,分发给每个学生;在户内外宣传栏张贴急救宣传材料,发放健康处方,通过校园vod视频点播系统播放急救视频光盘,普及急救知识。

  通过培训前网上以及现场问卷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25份;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该大学城内的在校生近两年的教学培训,再次通过网上及发放现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6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数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培训前后,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培训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险的能力提高最大,达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较,转运能力(53.01%)>外伤处理(50.02%)>猝死判断(45.00%)>心肺复苏(38.04%),培训效果明显。

  在大学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训的急救知识内容中,心肺复苏列第一位,其次是外伤、交通意外抢救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9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参训学生中,有95%通过了CPR、急救技术培训、考核,能承担现场急救员的职责。

  1989~1996年美国青少年每年死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例数上升10%左右, 15~34岁的年龄组中,心脏猝死的例数从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长了10%[1];另有资料显示,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2%,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年轻人猝死以心肌病为主,70%猝死在医院外[2]。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在第13届中国心律学高峰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率仅为1%,而美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了AED(人工心脏除颤器)的地区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活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脏骤停后,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为4 min左右,每延迟除颤1 min,复苏的成功率会下降7%~10%,最佳急救时间是在发病、受伤后的几分钟到1 h,有“白金10分钟”与“黄金1小时”之说。因而在发病或受伤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又称作第一反应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挽救伤病者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减轻伤害,为院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真正降低急重伤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内的主要群体,走出校门后,将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乐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强烈需求和能力,同时,校园内也容易发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笔者对其中360人通过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见习和实习,进行现场急救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急救培训方式,特别是网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在其他人群进行现场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5:309-310.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整体系统。我院护理部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标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急救知识,使护理人员在遇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首先护理部拟定应急救治能力培训计划,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6个月培训。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共同商讨、确定培训计划。搜集资料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灾害和灾难事故)应急预案、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交通伤员抢救预案、集体食物中毒抢救预案。其次要分工明确,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根据个人学科特长分别负责专项培训内容。选派科室骨干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急救技术。最后,筹备急救物品、器械、模拟人,制作急救流程图,普及急救知识和多媒体课件。

  事故现场急救知识培训:①急救原则:先复后固(先心肺复苏再固定骨折)、先止血再包扎、先重后轻、先救后送,先急后缓,先近后远、,要沉着、迅速判断病情,开展现场急救工作。②现场施救的常规程序:认知事件、安全评估、病情判断、急救呼救、病情处理、维持平衡。伤情判断与分类培训:①伤情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道是否正常、循环情况、有无大出血、意识状态。一级优先:红色标识;二级优先:标识;优先:绿色标识;四级优先:黑色标识②常用急救知识培训:急救药品使用、急救技术操作、急救器械使用等。③内科急救知识培训:咳血的急救、低血糖症急救、消化道出血急救法、急腹症急救、高血压危象的紧急处理、脑出血急救法、心绞痛、心肺复苏等。④外科急救知识培训: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跌倒损伤处理、烧烫伤处理、迅速止血、紧急包扎、溺水急救、中暑急救、咽喉异物处理等。⑤器械使用培训: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电动吸引器、微泵、除颤仪使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及紧急状态下制作简易辅助工具方法。⑥消毒隔离培训:消毒剂种类、浓度、使用方法,个人防护技术、消毒程序,消毒方法选择。⑦心理疏导培训: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⑧组织能力培训: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控制混乱局面。组织人员进行急救自救。

  ①护理部与高职称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11%,成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委员会,各司其职,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筹备阶段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②6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知识,能独立应对突发事件,遇突发事件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可按上级部署组织、指导完成急救工作。③24%护理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技术操作。④根据考核结果选思想觉悟高、业务强、心理素质好护理人员成立预备救援小组。

  由于存在年龄、学历、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项活动的掌握有快、慢及优、劣之分。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建立考核制度可帮助我们了解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也能帮助我们调整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同时也起到督促加强学习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年区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实施方案》和《区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等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年”各项活动,切实加强对应急宣教工作的组织指导,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制定本工作方案。

  通过各项宣传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四项发展”(宣传对象、形式、内容、途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两个意识”(防灾、减灾)和“两种能力”(自救、互救),实现全社会科学、理智、从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一)以学校、企业为突破口,推进应急知识普及对象的新发展。根据普及对象的不同特点,划分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培训。特别是以学校、企业为重点,强化普及,以点带面,推动应急知识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组织编写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安全课程材料,使应急知识尽快进入课堂;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二)以公益宣传为着力点,推进应急知识普及形式的新发展。通过组织收听收看国务院、省、市录制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宣教节目,教育公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自救互救、运用应急知识配合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临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同时,在举办讲座、发放传单等传统宣传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形式普及应急知识,增强普及效果。

  (三)以灾前、灾中、灾后教育为重点,推进应急知识普及内容的新发展。借助国内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备受关注这一有利宣教时机,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恢复重建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普及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和心理调节技巧。

  (四)以应急网站、举办学习活动、组建宣讲团为阵地,推进应急知识普及途径的新发展。通过浏览应急管理网站,开展应急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发放《市民应急知识手册》,组建应急知识宣讲团、宣传队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宣传途径,形成社会化、立体化的普及宣传模式,切实提高宣传质量。

  各社区、相关部门、相关单位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年”各项活动,落实工作措施,并将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工作经验等情况报街道党政办。由街道党政办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跟踪督查,及时全面掌握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社区、相关部门、相关单位总结归纳本辖区、本系统应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将总结材料、音频视频资料报街道党政办,工作情况纳入应急管理年度目标考核。

  (一)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企业活动。在全街道企业尤其是安全生产重点监管企业中开展应急知识强化学习活动,推广安全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由班组长或安全员宣讲应急常识,反复灌输强化安全理念,不断提高企业工人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组建宣讲团。依据工作侧重,组织应急知识宣讲团、宣传队深入基层开展应急知识宣讲活动,普及基本应急救护、应急处置、应急逃生等知识,提高突发事件一线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全力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日活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111”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纪念日、“119”全国消防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急救日、国际减灾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科普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通过设置现场宣传点、悬挂横幅标语、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市民宣传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知识,营造全民参与的大应急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发动参与。各社区、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广泛发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参与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使宣传普及工作群众化、大众化。

  鉴于开展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后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乐山当地积极开展起了普通民众急救普及以及培训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在取得了一定成果之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指引乐山相关培训工作的健康化发展,有必要对乐山地区普遍人群急救知识培训现状展开调查与研究。

  调查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被试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区域等;一方面是急救相关知识以及接受急救培训的情况(参见表1)。

  受调研经费和时间等多方因素限制,此次调查无法对乐山市所有普通民众的相关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故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已知乐山地区常驻人口为346.6万人口,根据统计学关于调查总数选择的要求“不得低于总人数的0.005%”这一标准,此次问卷调查对象总数不得少于867人。最终,调查对象数量定为900例。

  在调查地点和时间选择上做了如下部署:时间确立为周末,因为周六日为休息时间,街上流动的人较多,一部分农村居民也会来到城市;在地点选择上,则选择人口流动较为密集的地区。最终本次调查确立时间为:2016年3月4日(星期六)、2016年3月5日(星期日)两天。调查地点分别设置在:乐山公园、新广场华联、高北门沃尔玛三处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9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850分,有效率为94.4%。

  从调查结果来看,此次参与问卷的对象年龄分布为:最小13岁(均为周岁),最大为85岁。城镇居民为449名,农村居民为401名。就学历分布来看,参与调查的对象中,13.5%被试者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1.9%被试者为专科学历,29.8%被试者为高中(含中职)学历,34.8%被试者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

  参与调查的被试者,有88.8%被试者知道各救援电话,就调研情况来看,乐山居民急救电线%被试者了解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规程,有43.5%的被试者掌握止血以及具体包扎方面的基础知识,有59.7%的被试者掌握如何搬运伤者的方法,有76.5%的被试者掌握发生地震和火灾灾难的逃生常识。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乐山普通群众对心肺复苏这一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稍显不足,而关于包扎、搬运伤者、逃生等方面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还算不错。关于急救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有33.5%的被试者表示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获取,有21.5%的被试者通过系统培训获取,有31.4%的被试者表示通过其他途径获取,13.6%的被试者表示处于某种原因,从未通过任何途径接受过此方面的培训。

  2008年,汶川地震对四川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为了充分地保障乐山普通民众的人身安全,乐山政府联合卫生部门、消防部门等公共部门,协同社区办公室以及村委会,进一步加强了急救知识培训工作的力度调查发现,在公共部门的部署之下,除了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推广之外,乐山一部分社区和乡村已经将普及急救知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如:乐山五通桥区金山社区、冠英社区会等社区会定期组织居民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工作。

  与这类情况形成对比的是,乐山一些地区相关工作开展却并不理想。从问卷结果来看,选择否定项目的多为来自农村地区的被试者。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乐山部分农村地区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问卷调查间隙,调查小组对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被试者就其所居住区域急救培训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访谈,一部分被访者表示:有时候,村委会成员会通过广播宣读一些此方面的知识;有一部分被访者表示:2010年后,村委会很少再宣传急救自救相关方面的相关知识。综上可见,虽然乐山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将宣传急救知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但是,由于部分基层参与人员落实不到位,最终导致乐山地区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未形成一个至上而下、深入且细致的系统。

  问卷调查发现:乐山普通人群所掌握的有关心肺复苏方面的急救知识尚不全面。与包扎、止血、地震、火灾逃生这类急救知识相比,心肺复苏这类急救知识难度要大一些,如若操作不当,还会对被救援者带来一定损害。而仅通过宣读、图示这类传统形式来宣传相关知识,并不能保证公众能够全面地掌握这项技能。

  乐山对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内容欠完善问题,不仅体现在技术性强的急救知识培训不彻底方面,而且还有内容不够全面的表现。例如:涉及到儿童与老人急救的相关培训知识就不多见。近些年新闻媒体曝光了为数不少的儿童遭遇喉咙卡异物、溺水等意外后,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另外,老人因心急梗塞等突发疾病而丧命的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而出于保护儿童与老人目的,就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应急知识培训。

  对乐山地区普通人群知识培训工作属于纯公益活动。目前,在乐山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主要由乐山卫生部门、乐山消防部门、乐山门等行政部门和一些非盈利公益组织负责。其运作资金主要为地方财政拨款,少部分来自公益捐款(比例很低)。针对乐山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面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全面等现实情况来看,乐山接下来应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此背景下,将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投入,以支持此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以上就乐山地区普通人群知识培训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显著问题,后续工作中应着重从如下方面着手改善:

  首先,针对培训面不够系统这一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相关管理与统筹部门,应当加大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出于保护公民安全考虑,乐山地方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加大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落实办法”这类地方政策,将其上升到必须完成的政要工作这一角度,来提高基层工作者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加强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的落实情况。

  其次,针对培训知识不够完善这一情况,可通过如下方式加以解决,首先,编纂《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小册子》这类教材,以作为居民的“参考书”,当遇到突发问题时,可通过翻阅小册子的方式,迅速找到解决之道。“小册子”的形式无需只停留在纸张材质一种,还可积极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电子书”。

  最后,针对培训资源投入与配置不足问题。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努力来加以改善。政府方面,应当建立起社会急救培训的支撑体系。具体工作有:首先,继续加大相关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以解决师资培训、教材教具购置、培训场所使用、宣传活动策划等工作的资金不足问题。另外,为了提升此项工作的质量,还需要全民参与其中。为了让企业、私人等社会公民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政府可积极建构一些鼓励性政策,如:对参与到此类工作中的企业实施减税政策等。于社会成员而言,则应当基于“社会公民”这一身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自觉的投入到此类工作中,以助力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1] 费素定,胡苏珍,金晓霞,陈井芳.宁波市农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3):275-279.

  [2]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陈沁.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2):15-17.

  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联系,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病和应对灾难性事件。为了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应急急救能力,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影响院前急救的各种原因及防范对策。

  ①呼叫电话接听不详:未问清楚对方病情、地址等就挂断电话,或对方因紧张未讲清病情、详细地址、电话号码等,只是一味地叫救护车快来就中断电话联系,导致救护车司机因出车地点不明而延误到达时间,甚至救护车空跑,从而延误病人的抢救时间。②电话占线、串线:骚扰电话是电话占线的主要原因,还有假电话,给急救工作造力、物力、时间等的耗损。

  ①司机:个别司机责任心不强,不在工作岗位待命,造成出车慢;有的司机方向感不明,对所到的地址路线不清,特别是像我们基层医院出诊地点大多是农村,各村各户有许多分叉路口,常因误走线路而延误到达目的地时间,尤其是夜间出诊找不到路人询问时更难以及时赶到现场,延误了抢救时机。②交通堵塞如修路、上下班高峰期、气候因素等使道路狭窄、损毁,有的农村路段甚至没有交通道路。③出诊地点较远且偏僻,特别是山区农村地区,道路艰难,有些甚至交通达不到,常常需用1~2h以上才能到达出诊地点。④车辆保养差,出现途中故障,车辆无油等;有的救护车性能差,车况不如意,如车内无空调、司机技术欠佳、车速过慢或过快等。

  车载设备不齐全,如抢救物品未带齐,急救仪器未处于备用状态如气囊漏气、吸引器压力不足、氧气不足、缺监护用物,未根据病情准备所需药品、物品等。

  由于人员及车辆配套不足,当出现同时多车次出诊时,车辆、司机、医护人员不在岗现象较多,导致出诊延误时有发生。

  责任心不强,抢救技术不熟练。进行院前抢救的病人病情一般都较重,病人家属心情紧张、焦急,希望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就开始快速有效抢救。如果医护人员对病人检查抢救不得力,就容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容易出问题。有的医护人员抢救技术不熟练,如静脉穿刺数次才成功,心电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操作不熟练等,都会直接影响院前抢救的质量。

  院前急救所处的环境多数在患者的家里、路边、工地、野外等。这种开放的环境弊多利少[1],急救人员所带的急救器材不一定充分,急救设备的功能不一定能发挥最佳状态,在转送途中病情危急需要边抢救边转运,救护车内狭小的空间和道路的颠簸,给抢救治疗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抢救效果不一定满意。而且家属均亲眼目睹,如果途中转运交待不详,未向病人或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危重病人病情突然变化抢救无效时,病人家属心理压力大,容易激动,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直接干扰医护人员的抢救。

  院前急救的病多数是在短时间内遭受意外或急病的打击,心理适应不良,易产生恐惧、烦躁、焦虑等情绪,而疾病的性质也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此时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期望值和承受力与医疗救护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一旦出现不满意的效果,将直接出现医患冲突。也直接干扰医护人员的抢救效果。

  医患沟通是医疗程序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院前急救的环境中,医疗措施的紧急性和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带到现场的药品设备有限、病情不容易判断等,难以保证患者或家属能实时地、全面地了解所有细节,因而其经常盲目附和或拒绝医生的建议,知情同意难以进行或实质性地进行。个体差异的背景、特定的时间及环境、疾病的紧迫状态等,让医患之间来不及沟通,对抢救的预后患者毫无准备,如医护人员讲话不注意、解释不当、态度差如轻易回答“不要紧”“没关系”等,一旦病人病情恶化或死亡,就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并直接影响现场抢救效果。

  尤其是第一目击者,比如溺水、窒息、心跳骤停的病人,第一目击者的心肺复苏术(CPR)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未执行护理常规,如未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凭感觉认为病人生命体征正常;途中观察不细致,病情变化未及时觉察等。

  接电话时,医护人员一定要问清病情、详细地址、最佳的行走路线。如发现对方心情过于紧张,接听者应用和蔼的语言,边安慰边了解病人的主要症状,以便针对性地准备出诊物品、药品,如临产要准备产包,车祸要多准备夹板、绷带。对不熟悉的地点、路线,应与对方约定在一个双方都知道的地点接车,并带路尽快到达现场。车上配备移动电话,随时与患者家属联系,一方面可继续了解病人病情进展,指导家属做尽可能的心理安慰、治疗;另一方面可在路线不清时询问,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尤为重要。

  可根据号码来源对骚扰者及时教育帮助或警告,多次骚扰者应予以报警;对假电话,根据来电显示及电话分布情况来判断、识别真假,真的求救电话语气紧急、语言通畅、对答自如,来电显示与所报号码相符,同时与我区电话区号相符。而假电话特点与之相反,接听者应注意辨别。

  提高司机的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明确时间就是生命,明确司机在急救中应负的责任,树立急救观念,提高应急能力。加强技术训练,培训司机做好车辆保养,随时做好出车准备,如检查车辆运行是否良好、燃油是否充足;对新上岗的司机,应由老司机带教,熟悉出诊范围内的线路,方向感明确,驾驶技术过硬,做到稳、准、快,接到院前急救电话后,按规定时间到场;培养奉献精神,要求即使不在岗位内,也要24h保持通信不中断,以确保突发应急事件时能找到人。

  对呼救地点较远的危重病人,如附近有卫生院、卫生室,应通知附近医护人员先前往救治,急救中心人员尽快出车前往,以免延误救治;接电话者必须准确记录来电时间、通知出车时间及出车时间,以便事后查证;准确记录呼救者的姓名及联系电话,以便及时与对方传递信息,取得对方理解。

  对出诊使用物品方面,应做好急救仪器、用品的准备。急诊科每天固定班次、人员检查各种仪器的功能并保持应急备用状态。同时车上应备有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呼吸囊、气管插管、氧气筒及常用的护理操作用品。急救药品按卡备齐,无过期、无变质,每班检查。如遇特殊需要,根据病情另带药品、用品。

  同时多处呼救时,一线车、二线车均应配有医生、、司机。遇多处呼叫时,应急人员(包括医生、、司机)应迅速到位,按时出诊。如遇大型抢救,除急诊科全体人员到位外,还应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启动医院抢救小组协助抢救。

  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需要急救医护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急救医学的发展水平。为了拓宽医护人员的知识面,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医院请上级教授专家讲授急救知识及危重病人的救治。科室派医护骨干参加省、市举办的急救知识的,科内定期举办专科业务知识学习、急救技能培训、危重疑难病例讨论等。组织学习创伤、中毒、呼吸衰竭等专题救治知识及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电除颤、留置针穿刺等急救技能培训,并训练应急随机事件的能力。同时,及时组织大家对抢救的成功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急诊科护患关系的特点是与患者、家属之间建立时间短,而患者家属在应况下对要求过高,从而护患之间产生矛盾多[2]。在开放性的急救现场,医护人员是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在人员数量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家属参与院前急救以及病人转运的全过程,对医生的态度和技术水平尤为关注,由于家属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对某些现象知其一不知其二,加上不正确的猜疑,会引起不满。因此医护人员在接诊或危重病人抢救时,与病人或家属说话要得体,如车祸外伤、危重病人抢救无效时,病人家属心理压力大,此时医护人员对病人家属要有同情心,诚恳地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利用模拟情景等方法进行训练,提高在应急情况下语言表达能力,明确告知什么情况下该讲什么,不能靠的直觉去回答。

  心脏猝死是院前急救死亡的主要原因[3]。可见强调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和急救技能至关重要。应该间断地派出医护人员与社区一起,与居委员会、派出所、公安局、幼儿园、酒店服务行业等特殊部门取得联系,传授急救技术CPR的操作方法;对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宣教的内容有:小儿食物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小儿高热抽搐等简单急救方法。并印发急救小册子、通过电视台宣传“120”的呼叫方法等,使“120”的出车率增加,使院前急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

  [1]席淑华,周立.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6.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导凡忍な录造成36人死亡,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并强调“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1]。本次事件遇难者中包括9名在校大学生,主要死因是窒息及心脏骤停。近期发生的几起大学生猝死事件更加凸显了大学生急救及自救技能缺乏。在猝死事件现场,大学生作为现场目击者,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错失了心肺复苏黄金时间[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救及急救能力,迫在眉睫[3-4]。为了解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能力(主要涉及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开展急救培训,特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报道如下: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历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本文笔者共同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选择12名校医院医护人员为本次问卷调查者,负责发放及回收问卷。12名医生分成6组,于2016年3月7日(周一)11∶30~12∶30在我校3个学生食堂共6个出口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200份。

  问卷内容包括急救基础知识及技能、急救培训意愿、心肺复苏等方面,共16个问题,具体包括本市急救电话、我校校医院急诊电话、大学生作为现场目击者时的急救反应、急救知识的获取途径、既往是否参加过现场急救培训、参加急救培训的意愿、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必要性、心肺复苏的自我评价、急救知识缺乏的原因自我分析以及按照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的具体心肺复苏要求设计的8个专业问题。

  本文笔者共同进行了问卷结果分析,剔除不合格问卷15份,包括空白问卷、乱填问卷、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等问卷。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为98.8%。双人核对进行有效问卷数据录入,录入结束后按照20%比例进行数据抽查,抽查正确率为100%。

  1185名调查对象中,男558人,女627人;年龄17~47岁,中位年龄22岁;本科生678人(57.2%),研究生含博士489人(41.3%),其他学历18人(1.5%)。

  2.2.1 本市急救电线%)仅知道其中一种急救电线 我校校医院急诊电线 h值班制度,但本次问卷调查中仅135人(11.4%)知道急诊科电线 急救反应 作为急救现场目击者,61人(5.1%)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办;623人(52.6%)选择呼叫120或999,但不懂也不敢对患者进行救护;501人(42.3%)选择呼叫120,在等候救护车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急救。

  2.2.4 心肺复苏自我测评 780人(65.8%)回答了解,405人(34.2%)回答不了解。

  2.2.5 心肺复苏专业测评 题目正确率较低,8个题目之间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7,P>

  0.05);但与学生心肺复苏自我测评比较,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83,P

  2.2.7 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 1113人(93.9%)认为很有必要,72人(6.1%)认为无所谓。

  2.2.8 ⒓蛹本扰嘌狄庠 1095人(92.4%)愿意参加急救培训,69人(5.8%)无所谓,21人(1.8%)没兴趣。

  2.2.9 既往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 156人(13.2%)参加过至少一种急救培训,而1029人(86.8%)从未参加任何形式急救培训。

  2.2.10 急救知识缺乏的原因 588人次(49.6%)认为没有实际练习,555人次(46.8%)认为没有专业人员讲解,135人次(11.4%)认为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及培训,66人次(5.6%)认为其他原因导致。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少,但急救培训意愿强。我校在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中反复强调了校医院急诊科电话,学生手册应急电话目录也备有校医院急诊科电线%的学生不知道急诊电线%的学生不知道本市急救电线]报道结果相似。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大部分学生不敢也不会进行现场急救,并且不具备正确心肺复苏的能力。类似问卷调查表明[6],尽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但是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本次调查也有同样结果,93.9%的学生渴望通过各种学习掌握急救知识,92.4%的学生希望参加急救培训课程,这与刘丹等[7]的调查结果相似。但调查同时显示,实际仅有13.2%的学生参加过培训,实际培训比例相当低,这可能是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的原因之一。另外,急救知识也在及时更新中。《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较2010版指南在心肺复苏方面做了部分更改[8-10],例如强调快速反应,团队协作;体征评估倾向于判断意识后同时评估脉搏及呼吸;生存链分为院内急救体系及院外急救体系,院外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院内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强调尽早电除颤;按压深度变更为5~6 cm;按压速率规定为100~120次/min;要求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充分离开患者胸壁;强调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提供胸外按压及通气以及纳洛酮给予、加压素被“除名”、及早冠脉造影、及早冠脉介入治疗等更改。部分同学仅参加了一次急救知识学习,没有进行后期的急救知识巩固及更新,也是本次调查心肺复苏专业测评较差的原因之一。没有专业的培训,只是通过视频、他人告知等非专业途径获取急救知识,可能是大学生急救知识自我评价与专业测评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匮乏的现状,提高高校安全事故处理水平,需要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急救体系。全面统筹高校与社会医疗体系力量,充分发挥校医院的职能,调动志愿者团体与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高校急救事业发展。

  3.2.1 学校重视急救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大学安全是大学办学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基地,除了教书育人,保障大学生校园安全也是极其重要的。创建平安校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必须加强高校急诊急救工作[11]。

  张海涛等[12]指出,建立和获得有效的信息交流在急诊急救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数据库。我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体检(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在学生出现安全意外时,能及时掌握学生健康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对于入学体检发现存在潜在疾病风险或曾经患过某些疾病的学生,必须在校医院门诊进一步就诊,进行详细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既往或现患特殊疾病的学生,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如心律失常、心肌炎、高血压、哮喘、抑郁症、精神症等),要进行定期随访及体检,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学校应加强急诊急救专项经费投入[13],成立以校领导牵头的高校急救小组,完善急诊急救应急预案,校医院配备急救专业人员,配备急救仪器或设备[14],定期进行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培训及实际操作培训[15],切实提高实际急救能力。加强校园安全硬件建设,参照学校师生数、校园面积及布局,合理规划并配置急救车、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加强与周边上级医院合作,建立良好转诊平台[16]。我校急诊急救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组员包括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各学院等部门,应急情况下做到即刻响应[17]。与周边的医院建立了快捷转诊平台,简化了转诊流程,校园急诊急救体系基本建成。

  在教务处的支持下,我校每学期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见疾病及急诊急救。由校医院医务人员授课,并请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授课,课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及专业测评[18]。

  3.2.2 校医院多途径、多方式宣传急救知识,定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 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第一途径。因此,要加强在学校网站、广播台、手机APP、校园公众号等的急救知识宣传。书籍、他人告知、讲座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新生手册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强急救知识的讲解,在校园发放急救手册,举办急救知识竞赛。在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学生聚集场所的醒目位置张贴应急处置流程及急救电话号码等提示信息,多形式加强我校急救宣传力度[19]。

  我校为非医学院校,目前尚无法做到对同期每名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因此,必须分批分次进行培训。以院系、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首先挑选出辅导员[20]、学生年级长、班干部、宿舍长等进行先期培训,确保急救员可以及时出现在现场实施急救,之后再通过学生互相培训等途径逐步扩大培训范围,争取达到较高的心肺复苏知晓率。

  3.2.3 充分发挥校红十字会等团体的优势,加大急救宣传和培训力度 我校红十字会直接隶属于校医院,这种直接隶属关系在校园急救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医院组织红十字会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急救讲座;开辟红十字知识宣传专栏,做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健康知识宣传;定期播放急救宣传内容。

  注重急救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工作。我校聘请北京市红十字会专业人员为红十字会学生定期开展初级急救培训,至少让每一名红十字会员每学期进行一次培训。下一步拟在各学院、各班级进行分批教学,确保每名学生至少能参加一次急救培训。

  加强我校红十字会与其他兄弟院校红十字会等组织的联系,参加兄弟院校的急救培训及活动,充分利用急救资源,开展大学生急救培训。

  3.2.4 大学生认识到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必要性 上海教育网公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上海市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共计63.36万人,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7起。事故共造成42人死亡,11人受伤。从事故发生时间来看,39起发生在学习时段,6起发生在双休日。从事故发生地点来看,57起安全事故中,29起发生在校内。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大学生作为最可能的现场目击者,如果能及时正确施救,可以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2]。正确的施救方法至关重要,如胸外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急救宣传,让大学生明白掌握正确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国卫应急发[2016]46号),将应急医学知识普及列为“十三五”期间总体目标之一:“紧急医学救援社会素养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各省份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以地市为单位覆盖达70%以上”。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信息:2015年全国大学生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提高全民综合医疗素质的重任。在大学生中深入推广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将会对落实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目标有极大帮助。在校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不仅能提高自救及校园急救能力,毕业后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还将起到正确的“传帮带”作用,进而提高全民急救技能。因此,做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1] 杨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解放日报,2015-01-31(01).

  [2] 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4):39-41.

  [5] 吴国华,何琨,张文强,等.郑州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8(4):572-574.

  [6] 胡汝均,江智霞,周静,等.医学院校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150-152.

  [7] 刘丹,袁岳沙,张翼飞,等.综合性高校非医学专业新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及干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6):70-72.

  [10] 陈永强.《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2):253-256.

  [11] 刘春梅,田莉,杨涛,等.北京市高校院前急诊急救工作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630-631.

  [13] 张敏,田莉,邓玲玲,等.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及培训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 11(5):55-58.

  [14] 陈玲玲,李英奇.中国高校校医院急诊科室设置及急救设备配置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90-91.

  [15] 张娅.高校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保健t学研究与实践,2011,8(4):95-96.

  [16] 刘文澜,包娜莉.高校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医,2013,27(2):155-157.

  [17] 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保健医学分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现场应急救护工作的指导建议[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95-96.

  [18] 邹晓平,秦红.高校学生现场急救健康教育方法介绍[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7-728.

  [19] 张进军,郭天伟,廉慧欣.《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 23(9):964-967.

【返回列表】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首页 | 关于亿博体育 | 最新资讯 | 滑雪门票 | 滑雪常识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 | 联系亿博体育 | 滑雪路线 | 精彩图片 |

地址:山西省亿博体育app·(中国)官网入口 电话:400-777-6666 手机:08677889966

Copyright © 2001-2024 亿博体育app·(中国)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20016002号